天气预报中提到的“局地”到底在哪儿?带你详细观察!
强对流天气是怎么形成的?
“对流”其实就是大气的垂直运动。通常情况下大气是以水平运动为主的,就是我们平时感受到的“风”,但是在特殊的条件下,大气也会形成垂直运动,垂直运动恰恰是成云致雨的关键。
从专业的角度来讲,对流天气的形成需要三要素:不稳定层结、水汽条件、抬升触发机制。暖空气轻、冷空气重,如果近地面温度高、高空有冷空气影响,就会形成这种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。就像是一个有隔板的杯子,下面盛着油,上面盛着水,形成了不稳定层结,但是抽掉隔板后油和水并没有上下流动,只有当晃动杯子以后,油才会上升水才会下沉。这个晃动就是“抬升触发机制”,所以要形成对流性天气仅有不稳定层结是不够的,需要给冷暖空气提供初始扰动。另外还有一个重要条件是水汽。如果没有水汽,暖空气上升的过程中就不容易凝结,就不能成云致雨,有了水汽才会下雨,才会形成其他的强天气。所以强对流天气是三种条件相互作用、相互配合形成的。
天气预报中经常会提到“局地性雷阵雨”,大家特别关心“局地”到底在哪儿?
其实这也是预报员非常关注、而且非常头疼的问题。东边日出西边雨,西边下雨的地方便是“局地”。拿一杯水从上往下泼,地面上会形成斑斑点点的水印,被水淋到的地方就是“局地”。“局地”的范围一般比较小,有句谚语“夏雨隔牛背,鸟湿半边翅”,或者大家经常说的“牛背雨”,描述的都是这种局地性雷阵雨。在我们济南的夏天,这种情况是经常出现的。
那么,“局地”有没有可能提前预报出来具体位置?
就像泼水一样,局地性雷阵雨出现的位置也是比较随机的,跟近地面温度、湿度条件有关,跟地形有关,还可能跟大城市热岛效应有关。因为“局地”的范围通常比较小,我们当前的观测密度、预报资料都不能完全描绘出“局地”的情况,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“大网捕小鱼”,“局地”就是漏网之鱼。因而“局地性雷阵雨”的短期预报难度非常大,也就是说我们提前一两天可以通过分析气象资料,分析强对流产生的三个条件,大体上确定这一天的某段时间会有局地性对流,但是具体位置无法确定。在临近时段我们才能利用卫星、雷达来确定“局地”具体位置,所以“局地”天气的预报预警时效特别短。我们都有这种感受,前几分钟还是艳阳高照,后几分钟便乌云密布开始下雨。有时候“局地性”天气的预报时效很可能只有几分钟。
(7月5日的雷达云图)
“局地性”强对流与大范围强对流有什么关系呢?
“局地性”天气顾名思义,范围比较小,所造成的灾害范围也有限,但是对于产生强天气的具体位置而言,则有可能产生很大影响。而且如果天气条件适合,“局地”的范围是可以扩大的,也就形成了大范围强对流天气,这就使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区域明显扩大了。
上周的强天气中,就既有纯粹的局地性过程,也有局地性发展为大范围的过程。比如上周一,7月5日,我们主城区就出现了局地强降雨,这次过程是从东部历城区开始发展,进而向西扩展,影响到了市区,但是主城区以外的其他区域几乎没有降雨,这次过程就是局地性非常强的。上周五,7月9日,就属于局地性对流发展加强形成大范围强天气的一次过程。最初的对流出现在章丘中南部,后来商河、济阳也有新生对流单体,北部和东部的对流不断发展加强、合并,最终影响到我市大部分地区。
(7月5日的雷达云图)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