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芜都市网-分享生活信息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用户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查看: 762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心灵絮语] 高上坡村的夏季情韵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25-7-23 13:57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高上坡村的夏季情韵

初见高上坡村

路口,一丛向日葵旁,“高上坡”三个字依石而立,欢迎着我们,如此热情和真诚,怎能不合个影呢。
合好影,望望一派夏日景色的村貌,甚是惊喜,田畴里的庄稼边和我们打招呼,边做起了自我介绍,“我们村地处鲁中腹地,丘陵连绵,冠以姓氏而得名为高上坡。我们村的土地土质肥沃,很适合庄稼的生长,村南有一条向西流的大河,村北有一座文石山,‘依山傍水’说的就是我们村呀。”
整个村子街道整洁,房屋鳞次栉比,街有街的景观,院有院的烟火特色,时不时有开花的蜀葵对行人笑,更有几棵合欢树探出院墙外,向路人问候寒暄。这有颜值有气质的村貌,这自洽且舒适的村庄,是全村人多次对柴草园、沿街的残垣断壁,及垃圾桶进行深度清扫清洗保洁的结果,这更是倡导人人参与,共同营造最美乡村理念的结果。  
家家洁净是盆景,一村整洁是风景,环境美心态美,是高上坡独有的村特色。走于村前大街上,如走在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中。这既重“表”,更重“里”的高上坡村,答对了“整治脏乱差,留住真和美”的乡村考题,更写出了“一村一品,一村一韵,一村一景”的乡村新篇章。


村史馆

以史为鉴的村史馆,详细详尽地介绍了,村子的悠久历史和杰出人才,包括历史古迹、历史大事件、历史名人、商贾贸易等诸多内容。这历经八个多月建成的村史馆,是钟灵毓秀的高上坡村,饮水思源永不忘本的体现,更是翰采风华的高上坡村,欲创造更加辉煌未来的决心。
瓦罐盆碟,织机风箱,灯笼斗笠,农耕用具,旧画旧报等等,每件物品的背后,是陈年故事,是旧年生活,是岁月传统,囊括了乡土风情,概括了人文历史。村史馆,是了解一个村庄的前世今生的最佳途径,是捋清一个村庄生命渊源的清晰脉络,老物件里有村庄的浓缩史,旧东西中有村庄的成长史,这里有沧海桑田,这里有时光荏苒,这里有N代人的生命年轮。我们都对两份特殊年代里,几幅手绘画而感兴趣,抚摸那纸张,触摸那个年代,忽感觉一切都没走远,一切都在记忆的褶皱里鲜活着。
实物丰富,图文并茂的村史馆,镌刻着漫长的岁月痕迹,讲述着一代代人的奋斗足迹,激活记忆传承精神的村史馆,是村民们的文化之根乡愁之魂。
村史馆的一角,搁放着旱船花篮等道具,原来村中有支自发成立的锣鼓队,逢年过节,就敲锣打鼓地表演一番,给村民助助兴,一起热闹热闹,一起乐呵乐呵,这就是文化的传承,精神的传承啊。边巩固乡村记忆的高上坡村,边将文明之风深根于心中和行动中,使良好的村风民风世代相传。


文石山

山里的路不算陡,山里的树和灌木茂盛蓊郁,有柏树、松树、樗树等,荆棵开着花儿成丛成片,不知名的山花点缀于山林中,草木们散发出植物特有的苦香气息,很有镇静养心的作用,我贪婪地吮吸着。
文石山又名石山子,在村北面约500米处,该山由坚硬的红色花岗岩组成,相传八仙之首吕洞宾去蓬莱时路过此山,并在这里休息过。
山后面矗立着四块巨大的天然宝石:文笔石、墨水盒子石、马石和栓马石,只可惜,文笔石和墨水盒子石已被人为地破坏了。不算高的文石山,被村民们视为风水宝地,精神的福祉。因敬畏这座山,因尊崇这座山,山上建起了庙,每年农历4月18日举行庙会。
站在山顶看整个村子,绿树掩映加鳞次栉比的房屋,宛若一幅画屏。四周的青山叠翠,加上波光粼粼的水线,组出了动静相宜的景色。我们正说着聊着,天空又飘起细细的雨丝,本来清晰的山景渐渐朦胧起来,加之山色葱笼,竟多了几分氤氲之意。花岗岩的山体,如同分了行押着韵的诗行,陪同我们说笑着向山下走。


旗杆底座

村口有四个旗杆底座,其中一个雕刻的画面是,游动的鲤鱼腾跃而起,想跃过龙门,龙门上方是条威严的龙,寓意为“鲤鱼跃龙门”;还有一个雕刻着螃蟹与荷花,螃蟹象征着八面来财财运亨通,荷花与螃蟹是“富贵”之意,也是“和谐盛世”之意,还有“旁(螃)观者清”之意。
旗杆多立在获取功名人族中祠堂或府第前,以此来彰显功名荣耀的同时,也起着激励后代人勤奋读书、努力进取的作用。上世纪七十年代高上坡村,进行过整体搬迁,这是村里举人家门前插旗杆的底座,原在举人宅门前,后来被挪到了这里,镇守着整个村子。据《高氏谱》记载,清光绪年间,高上坡村民高连炬考取举人,老先生膝下七个儿子先后中得秀才,当时的高家为附近几十里内的书香门第,名门望族。
这种精神榜样的力量,这种文化知识的传承,让高上坡村从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,已出过220名大学生,有好些读的是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南开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,硕士博士已有好多了。村子南边有水,北边有山,这水是生命源泉,更是文化基因,这山是稳固恒常,更是精神境界,况且山上还有文笔石和墨水盒子石啊。这里的山灵动连绵地活,这里的水清澈充盈地绕,这里的人唇齿相依地聚,这就是构成风水宝地的重要因素。
无论走得多远,行得多高,每个人都来自最初的故乡,每个人的心里,也都住着一个故乡。是故乡的一山一水地相织,织出了他们的似锦的前程;是故乡的一粮一蔬地呵护,呵护出了他们丈量天下的胆略和智慧。这旗杆底座,就是一个村庄的精神爝火,心灵信仰和灵魂的图腾。文能安邦治天下,武能上马定乾隆,旗杆底座提醒着村里人,一个人想有所作为,请从低头读书学习开始……


致富密码

“高上坡村生姜栽培历史悠久,最早要追溯到清朝末年,民国初期,人民公社时期就有较多种植,受当时政策和条件限制,虽然不能大力发展,但是很多村民为了增加收入还是小规模发展。特别是改革开放后,生姜种植就像雨后春笋在高上坡村开始蓬勃发展。高上坡村生姜以莱芜传统小姜为主,肉嫩、皮薄、味浓、汁多,深受国内外客户的青睐。”高上坡村高兴地对我们说。
   种姜时——翻土、施基肥、摆放姜种、覆土,姜种被整齐地种下,孕育着丰收的希望;收姜时——拔姜、去泥、剪枝、整理、装袋、搬运,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。种姜,在家门口就能赚钱,还能照顾好家庭,既有美好“姜”来,又有大好“钱”景;既是餐桌上的“配角”,更是致富增收的“主角”。
“村民生活的改善离不开这些经济作物,我们的工作重点也放在为村民提供更多便利,搞好经济作物种植,促进农民增收上。”高上坡村对着一片片黄烟自豪地说。
一片“烟”波浩渺中,宽大的烟叶随风摇曳,趁天气晴好,烟农们穿梭在烟垄间,娴熟地将一片片金黄饱满的烟叶摘下,捆扎成捆,运到烟房内进行编烟上杆、集中烘烤。这“烤”出来的“黄金叶”,铺就了烟农们的致富路径;这增收致富的“黄金叶”,用好收入实现了稳农、兴农和富农,让村民有了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“年轻人来了,教我们使上了滴灌带和地膜,省劲了!俺们不用半夜五更地去赶集,在村里就把地瓜卖了。”大量种植蜜薯的高上坡村,对线上营销,线下包装,直播带货的新式销售,很是欣喜和感激。
春天种时,施肥、覆膜、扦插薯苗;夏季,一垄垄绿意葱茏的红薯秧苗,长势喜人;秋季,破土而出的蜜薯,色泽鲜亮,圆润饱满,又甜又糯。这通过去泥、分拣、装袋的小小蜜薯,升级成了“致富薯”,让收获有了“甜头”,让农户有了“劲头”。


高上坡村有书刊

路口,一丛向日葵旁,热情的高上坡村,与我们握手道别,俏皮的雨滴也来与我们道别,哈哈,这双重的热情,怎能怠慢,怎能辜负,“高上坡村有书刊”,雨滴还说给了我一句悄悄话,细细体会,很有同感,独乐乐不如众乐乐,就以几句拙诗当作我的答谢礼,一并送给高上坡村:
起伏的文石山是部厚重的书
潺湲的村河水是一本线装书
地里的各种农作物是季刊
村子的发展史是报告文学
一辈又一辈的人不知疲倦地读
一代又一代的人饶有兴趣地读
有人读出了历史,有人读出了哲学
年轻人读出了前程似锦一路繁花……

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用户

本版积分规则

侵权举报: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,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;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;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

争议投诉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莱芜都市网 鲁ICP备09082194号-1 经营性ICP:鲁B2-20220951号

GMT+8, 2025-7-27 13:29 , Processed in 0.024496 second(s), 27 queries , Memcach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 Licensed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