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几点想法: 同学聚会当中与张富孝老师交谈得知,目前他正在准备第十本书的出版。张老老师的勤耕不辍对我触动很大,感觉到自己与张老师差距太大了,自己太懒惰了。回想自己自从退休之后连日记也懒得写了,回想近几年的虚度和蹉跎顿时惶恐不安起来,失眠了。产生了想写点什么的冲动。从何处下手呢,就从自己的经历、所思、所想、所感、所悟、所盼写起吧。毕竟我们高中毕业已经四十多年了,很想把自己这多年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呈现给我的同学,与同学一起分享。我觉得既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,也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使命使然。同时也恳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心声吐露出来,彼此之间加深了解,使我们的群生动活跃起来。 初步拟定分以下几部分入笔:一、我的家人。二、我的几位语文老师。三、文凭。在每一部分有即兴写的,也会插入与其相关的已经发表的和未曾发表的旧作。仅仅是自娱自乐,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生活的方式而已,望同学们批评指正。 家人之篇之一:给母亲体检想到的. 中秋节前妹妹告诉我说,母亲咳嗽的厉害并出现咳血,我的心一下子揪起来了。于是立即和妹妹一起回老家郝中荣,将母亲接到了矿上。先是到了矿医院进行检查,不凑巧的是做胸透的艾克斯光机坏了。在医生的建议下做了CT和心电图检查,两项检查结果无大碍,我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宽慰。为了彻底解除母亲的恐惧、疑虑和我们的担心。我和妹妹商议到中医院给母亲做了验血尿、钡餐和B超等检查。全部检查结果表明,母亲虽然已经85岁,但各项指标没有大问题,至此压在心中的石头总算落地了。当把检查结果告诉母亲没有大的毛病之后,母亲说这还是头一次检查的这么全,说着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,此时我的心里暖融融的。这一切都是在中秋节前几天进行的,因此今年的月饼吃起来格外的可口,今年中秋夜晚虽然云遮月,可我感觉月亮肯定也是格外的园。这是因为已经没有了父亲的呵护,我害怕再失去母亲。因为父母健在我们能清楚地知道自己从哪里来,如果没有了父母那我们就孤独的只剩下归途了。 家人篇之二:因为母亲我从容面对人生。 家庭篇之三:三个女人。与我关系最密切的三个女人。第一个当然是最值得我尊敬和爱戴的母亲,她不仅给了我生命,而且是她不辞辛劳养育我长大成人。目前我们的母亲们正如笑谈人生说的那样,所有高三班同学健在的母亲都进入了老小孩的年纪,轮到该我们“哄着”她们安度晚年的时候了。笑谈人生说桂平同学和淑言同学的母亲都九十岁左右高龄,真令人羡慕,因为有母亲健在兄弟姐妹才有撒娇的机会。小时后自己上学没有让母亲太操心,虽不很顽皮但性格执拗和任性时常惹母亲生气。听母亲说我五岁时生疹子一连几天高烧不退,到了有人建议母亲放弃治疗把我扔掉的地步,后来在母亲的坚持和我们村一位转业军医的共同努力下,采用偏方治疗,硬是把我从阎王爷那里拉了回来。我始终忘不了这位军医大爷,他是比我们高一级校友和我同村的郝梓国的父亲,可惜老人在退休转离休后不久突然得病去世。母亲有抚恤金和市里的养老金加起来八百余元,还有我父亲留给她数万元的现金,吃饭和小病医疗没有问题。我们对母亲的居住赡养没有做轮流安排,而是遵从母亲意见愿意在哪个子女家住,随意。她有时到济南我哥那里住一段时间,天暖和了回农村老家住一段时间,有时到莱矿妹妹家和我家住一段时间,妹妹和我在一个楼洞住很方便。 母亲的存款在父亲去世之后,有我提议由妹妹管理。我向哥嫂说我的理由是:女儿是母亲贴身小棉袄,女儿和母亲沟通起来比较方便,再者管钱也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,哥嫂也没表示反对。 几年来母亲在妹妹家住的时间最长,妹妹回家看望母亲也最频繁。在此我特别感谢我的妹妹和妹夫。虽然妹妹家在经济上没有我和大哥家宽裕,但她在孝敬母亲方面始终跑在两个哥哥的前面。同学们说我孝子实不敢当,父亲去世后,尤其是听说我们村和我居住的小区有人将老人送进养老院时。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曾经到市里一家条件较好的养老院探访,我到老人们居住的房间与老人们交谈,她们误以为我是来检查或暗访的说话都很警觉,异口同声的回答吃住都很好,当我询问他们吃啥时,发现他们吃得太简单。楼上楼下转了一圈,发现老人们的活动空间有限,给人一种困顿压抑之感。有时候母亲不高兴或耍小孩子脾气时,我会和她开玩笑说要把她送到养老院时,她会着急的说我有儿女我去哪里干啥。每当此时,我会因母亲依赖与我们而高兴。明白了进入耄耋之年的母亲已经离不开我们,我没有理由拒绝为让她安度晚年创造条件。 与我关系最密切的第二个女人是我的太太,也就是能够陪伴我走到人生终点的那个人。记得桂平兄曾经发过一个选择亲人的游戏的视频,这个视频内容让人纠结、痛苦,甚至让人窒息,但是它确实是任何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。只有爱人才会心甘情愿的陪伴我们走向永远。我与她认识是遵循传统的媒妁之言,并且是经过父母认可的,其中虽有周折但是有惊无险。从认识到结婚只有半年时间,在那个年代可谓闪婚了。她出身教师世家,爷爷当过教师,父亲从过军从教师岗位退休转离休。认识她时她在寨里周家洼小学任教,我在温石埠铁矿子弟小学当老师,学校的位置在接驾埠。她漂亮与否,我感觉我在男同志当中排名不如她在女同志当中排名靠前。我的名次无法靠前的主要原因是有快乐人生拦着,太太的排名紧挨在在水一方和兰草之后,你说她漂不漂亮。太太算不上温柔体贴,但是遇事沉稳顾全大局,据公众舆论反馈她比我容易接触。在持家过日子当中她不理财,但是她掌握大方向,因我不如她有主见。回想起我俩携手走过的路。是她包容我的唠叨、小心眼甚至荒唐,在我遇到挫折、坎坷、逆境之时是她给我安慰和鼓励。感谢她为我养育了一个让我颇有面子的女儿!有一次我的一位作家同学带着羡慕嫉妒的眼神对我说,赵立民找了个漂亮媳妇,当时我的心里美滋滋的。不再赘言,下面在已发表的旧作当中对她还有表述。 第三个与我关系最密切的女人,就是我的前世小情人我的宝贝女儿,她始终是我的牵挂,回想起来为她花钱我从没犹豫过。就因为她是独生子女,她们这一代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。她们的出生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被扔进了水里,要全靠自己去扑腾。意味着生存将异常艰辛。首先一生注定孤独,因为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。她们的一生就像走钢丝,而且没有安全绳。她们没有任何安全保障,比起我们来她们的工作生活将要艰难的多,因为他们失去了政策的保护。因此说她们表面上是时代的宠儿,而客观上确是时代的弃儿。工作不包分配而且很不稳定,住房不再包分配,没有了各种生活福利保障。最要命的是她们所承受的家庭生活之重都是我们的倍数,将来她们对上要赡养四位老人,没有兄弟姐妹与她们分担,对下她们要为成对子女看护孩子。一旦自己父母需要照顾她们怎么办,她们不会分身术,你说这不是活折磨人吗。难怪我的作家同学在谈到自己将来,老了不能动了怎么办时,他悲观地说自己寻门呗。当时我太太还嫌他说话难听,现在想起来也没有更好的办法。但愿我这是杞人忧天,也请同学们为我们想办法指点迷津。女儿带有时代的鲜明特征,独生子女虽有不足之处,同时她们具备了我们没有的很多优点。女儿她独立性强,学习力强,善于思考肯钻研,旗帜鲜明肯负责任。做事不瞻前顾后但注重公众影响,做事不罗嗦不仅考虑过程更注重后果,法制观念强。 目前爱女一家已经在中国国际化城市前沿之一的上海扎下根来。女婿憨厚沉稳没有过多言语,是叫人比较放心那种人,处处让着女儿。两人先后成为复旦大学毕业的在职研究生。两人供职于外企收入不菲,女婿出国的机会比女儿多。我多次在休息日到过女婿的工作单位,给人的感觉外企与国企和国内私营企业相比。不论是遵纪守法还是福利待遇,尤其是在人性化对待员工方面都高出一大截。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最大的区别是在公平、公正、公开方面差距大。尤其是在应得的报酬方面,中国企业的管理者不但不能足额发给员工应得的报酬,而是把员工应得的报酬当成自己对员工的施舍。而外企管理者则认为他与员工是鱼水关系,在人格上是平等的。从与员工碰面打招呼的先后主动与否的小事上,就能反映出来。外企管理者认为:工资报酬是员工通过自己积极努力辛勤劳动和付出,理应得到的。用不着对谁感恩戴德,要感谢只能感谢自己。年轻人很适应和向往这种生活方式。谁在支撑中国的发展,看上海的JDP、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就明白了。在这里我要感谢女儿为我生了一对活泼可爱的外孙,哥哥沉稳憨厚,善于结构性思维,动手能力强;弟弟机灵顽皮,嘴巴甜会哄人,两人各有千秋。每每想到两个小家伙,我就会心花怒放烦恼全无。因为后继有人意味着我们的生命能够得以延续。打住,后面还有旧作对爱女表述。 按照写作计划第一部分家庭篇暂告一段落, 从今天开始进入第二部分“恩师”篇的写作。老师是我们人生旅途中无法绕开的话题,无论老师当年对你怎么样,你都无法把他忘记。不光我们有老师,我们的老师也有他的老师,代代传承,生生不息。常言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。之所以选择这个话题,也是深受同学们尊师的启发,以及与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的同学一起分享幸福回忆的结果。同时更是对故去老师的纪念和为健在老师的祝福。老师这个职业是起伏跌宕较大的职业,过去老师一职在三百六十行当中排名是低下的,古语说家有隔夜粮不当孩子王,可见在过去选择教师职业仅仅是为了糊口,是万不得已而为之。过去教师职业还是充满凶险的职业,如果你是皇子御用老师你先别高兴的太早,教授皇子稍有不慎就会掉脑袋。眼下教师一职又是辛苦的,因为公众早为你照了“标准像”,划了圈圈设了底线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。你不仅要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,你还得时刻感到本领恐慌;你还得不断的充电、不断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深造等。学无止境,在教师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。因此只有你不停的吃草,才能挤出足够的奶。你要始终保持整杯水的知识储备,还要不断的修正自己的短板。不然你遇到新问题就非常棘手、尴尬和难堪。面对现在的孩子,即使你具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、运筹帷幄、甚至能掐会算等“过去时”的本领,是远远不够的。否则,你根本干不好、也胜任不了这个良心活。同时教师职业也是神圣的,站在三尺讲台侃侃而谈、躲进教室成一统的感觉也是美好的。能够授业解惑、教书育人传承能量是多么的高尚和神圣啊!在此,我想选取几位与我接触多,对我影响深刻的几位语文老师写起。为什么只选语文老师写,因为语文老师大都兼任班主任,与我们接触多、交流多、摩擦多、对我们关心也多,与他们印象深刻、与他们缘分大。况且,他们曾经充当过、帮助我向人生高处攀爬的梯子,感觉在自己的身上时常会出现他们的影子。 老师篇之一:张义恩老师。记得中荣联中分两个班,我是二班的学习委员,还兼着学校的业余广播员(广播员有多人),班长是郝相兴、副班长是赵学义。张老师是我初中时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其中一位。毕业后未再见面,老师家是羊里镇南部的戴家庄。当时的他中等身材,微胖脸大而园,记不清是左上眼皮还是右上眼皮有个痦子、还是疤痕。他说话和蔼微笑着嘴角上翘,声音不大但清晰可闻,在我的印象中张老师没有批评过我,更没有对我发过火。至今他给我们上地理课的情景仍清晰可现,当时他指着面前的地球仪慢条斯理的说:地球是个巨大的椭圆形的球体。他当时举例说地球与月球比例,相当于一个篮球与一个高粱粒之比,形象直观的比喻四十余年过去仍印象深刻。记得当年我和我的一位同学到他庄上为张老师拿过煎饼。回老家听娘说张老师曾经到我们庄赶集,说张老师近八十岁了,身体不是很好要吃药维持。虽是公办教师身份但不知因为什么原因,退休待遇并不理想。常年离不了药手头还是挺紧吧的。娘说张老师每次来都要询问我的情况,娘如实相告。当张老师听娘说我一直在正道上努力,家庭、生活、工作还比较顺利的时候,张老师自豪的对娘说:我的学生错不了。 老师篇之二:王洪胜老师。王老师的籍贯可能是羊里镇王石那块的不太确定。王老师是我初中时的另一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,比张义恩老师瘦、身材比张义恩老师个高,讲话时咬着牙关,声音清亮,平时是比较严肃的。毕业后未再与王老师见过面,不知王老师身体如何。记得有一次王老师让我给他买馒头,给我的钱按他的经验是正好的。不料人家卖馒头的涨价了,记不清当时为此垫付了一分钱还是两分钱,回来的路上内心那个纠结啊,已记不清当时自己是如何处理的了。在校期间王老师对我和张老师对我没有什么异样,都是一样的关心和爱护。 老师篇之三:他是教导我两年的、高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李英林老师。对李老师同学们比较熟悉,李老师头发浓密黑、浓眉,尤其是他浓眉下犀利的目光,在他的目光下你根本藏不住东西。他表情严肃、不苟言笑,憎爱分明、嫉恶如仇,很有个性。讲课很有风格也很有水平,讲课抑扬顿挫有大家风范。板书除了文字,讲到兴高处还会速写配图。现在回想起来,我发现只有此时他偶尔会露出微笑。由此可见他对三尺讲台的敬畏和他鞠躬尽瘁的敬业情怀,三尺讲台就是他的希望和生命的寄托。他讲课时那金属质声音很有磁性。据说他在同级语文老师中的学历是最低的,但他的学识和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是最高的。因此给人的感觉他总是站在高处,他的人格暗示别人必须仰视他。俗话说:木秀于林风必摧之,高处不胜寒。现在回想起来,当时他缺少朋友,他很孤独很压抑。记得当年自己还因为宿舍卫生和排座位,跟李老师闹过情绪。现在回想起来,当年自己是多么的幼稚和无知。在此向九泉下的李老师诚恳的说一声:对不起! 老师篇之四,是我人生的导师,恩师毕学章先生。他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,退休之前是教授职称。他是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莱钢分校,82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班主任兼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辅导老师。他正直善良为人谦和,性格属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那种,他非常同情和理解学生们求学的艰辛和对知识的渴求。他从不向学生摆架子,他把学生当成知心朋友对待。学生们把他当父亲看待,有女学生在情感上遇到挫折都愿意向他倾诉求教。在他的宿舍里发现有什么好吃的学生都抢着吃,他觉得开心极了。毕老师曾经担任过莱钢六中的校长,后来又调到莱钢教育处。再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,辞官来到电大教学,他跟学生们讲他不适合当官,就适合做学问。当时他的家属还在农村老家,带着三个孩子务农耕作,他的工资不高,在经济上很窘迫。这是在我们同学聚会的时候,通过当时住校的柳志强同学声泪俱下的讲述,我们大家才得知的。当时是一个周末柳志强发现毕老师没有急着回家,在校园里徘徊。当柳志强追问毕老师是啥原因不回家时,毕老师欲言又止,不好意思说。后来才得知就是因为当时毕老师掏不出五角钱的公交车票钱,而回不了家。毕业后和毕老师吃过几次饭,我所在部门聘请毕老师讲过关于创造学的讲座。由于现在各方面条件好了,发现毕老师精神状态很好,根本不像80多岁的。退休后的毕老师过的很充实,毕老师很勤奋先后出了几本书。他把其中个人回忆录《苦旅人生》赠给他的学生,人手一册。他的个人回忆录中的序言,他婉拒许多名人、大家的执笔,而是有他的学生我的同学执笔而就。闲暇之余毕老师拉拉二胡、跳跳舞,生活的有滋有味。在这里祝愿恩师毕学章先生健康长寿。 第三部分:文凭篇。文凭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话题,说爱它因为它是一张护身符,说恨它是因为想得到它并非轻而易举。因为它无数英雄竞折腰,它让无数人追逐、膜拜。为了得到它,个别人甚至什么都不顾了,什么人格、道德都被抛在了一边。在它面前个别人甚至突破了做人的底线。近几年,媒体披露的考生被别人冒名顶替的就不少,这部分被顶替的考生的人生,受到了无法挽回的影响。得到它的过程既像竞技、又像赌博、更像没有硝烟的战争。为了得到它有的人不惜牺牲生命,直到今天,为了得到它,每年都有年轻人自杀。真是痛哉、悲哉。究竟值不值得拥有它,这还得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求谶,即儒家思想和国人的传统观念中,不难找到答案。国人信奉的是学而优则仕,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。你说,仅上述这三条就足以让人着迷和欲罢不能。不仅古人给了它很高的定位,如今绑缚在它身上的利益更是现实和受用。它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啦,你、我、他所有凡人和俗人根本逃不脱对它的崇拜和追求。我的文凭追梦历程,同学们我们1976年6月份毕业。恰巧莱钢下属的矿山公司,最后一次招职工子弟。我被安排在介于大王庄接驾埠和羊里温石埠之间的温石埠铁矿,成为一名三队的普通工人,当时自己还是挺高兴的。此矿的前身是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三团,当时有1000多名职工。 其实高中毕业后对以后怎么样,自己内心是迷茫的。特别是进一步的学习深造,再当学生我压根就没想过。根据当时国家的招生政策自己是没有多少机会的,在村里很少听说过有谁被推荐上了大学。因此心安理得、按部就班的过日子。这种日子仅仅过了一年多,随着国家招生政策的突变。有些想法的年轻人不再安于现状,由此年轻人之间的距离渐渐拉大了。恢复高考后的前几年,国家政策规定在职人员可以带工资上学,我也怀揣着梦想两次参加高考名落孙山。据说1977年冬季高考全国有520余万人参加高考,只录取了20余万人。落榜后内心那个郁闷啊,但我没有放弃梦想。时刻准备着迎接挑战。好在不长时间国家增加了青年人求学的渠道,成立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。最初只设理工科,由于自身原因我仍然无法梦想成真。直到1982年我的机会来了,这次我明白,我已经没有退路。积极报名参加考试,记得当时温石埠矿有三人参加了考试,只有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。有幸成为了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莱钢分校第一届文科班,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。当佩戴上白底红字醒目的电视大学的校徽时,心里那个美啊。经过三年学习顺利毕业,据说我们60余名同学,其中有两名同学遗憾的只拿到肄业证。从此我的生活、工作乃至人生有了质的提升。至此我深深体会到了,“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”的这句话的深刻内涵。感谢上苍、感谢命运对我如此眷顾。附照片。 同学们,至此承诺的写作初步计划三部分终于完成。在写作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,社么是往事不堪回首。回忆书写的过程,其实是一次自我革新、自我检讨和自我批判的艰难过程。书写中,有时甚至需要撕裂自己已经愈合的伤疤,情到深处之时难免会流下眼泪。当回忆到自己的犯错,难免后悔和自责。如果没有同学们的热情鼓励和关心,我是没有勇气和机会继续完成写作的。 我想为了我们同学聚会,同学们一起奔波、努力追寻了43年,比唐僧师徒取经时间都长。终于在6月份大家如愿以偿,同学们见面的情景如影随形常相伴。43年期间同学们积累和沉淀了,很多有用的、可借鉴的东西。同学们之间想聊的话题内容非常丰富。自己下一步还会向同学们承上新作或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旧作。既然我进了咱同学群,我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。感谢同学们的宽容、耐心、细心和胜似家人般对我的关心。老牛自知夕阳晚,不用扬鞭自奋蹄。 黎民 2019.9.20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