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在群里发了一篇《我终于握住你的手》,引起六三班部分同学的共鸣,特别是同学们的鞭策和热情鼓励,促使我萌发了写作“同学系列”的冲动,以此铭记和感谢同学们伴我一路走来。从此我不再寂寞和孤独!因为有你们的相伴和牵挂。 同学系列之二 同学—牵挂你的人是我 同学聚会之后我觉得“同学”一词的内涵越发丰富和立体起来,同学是相互之间的信任、坦诚和彼此的相互牵挂。不管在学校时相互之间关系密切也好,还是过去相互之间曾经发生过不愉快也罢,但是同学之间都相互无法把对方忘记的。恰恰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之间的印象越来越清晰,你越“不待见他(她)”,而他(她)在你的脑海里的印记却越深刻。下面我给同学们讲述几例小事,以此对什么是“同学”作进一步的诠释。 事例之一:不久前一位同学给我讲述,当年有位同学赶集来到讲述者家里,进门没有客套、坦诚的对他说:“哥!我还没有吃早饭呢。”讲述者没有犹豫即可给他做了汤面看着他狼吞虎咽的吃下去。(接下页) (接上页) 这顿饭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,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,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,但我以为它对我这位赶集的同学来说,是他人生中最丰盛最难忘的一顿大餐。这就是同学之情,相互之间没有虚的都是实的,全是干货。回忆写到此处时我的眼泪止不住的又一次流下来了。事例之二,前天一位同学给我打电话闲聊,说他赶羊里集与一位先前互有成见的同学不期而遇,尴尬的是当时环顾没有其他人,起初他担心对方不会理他,但是出乎他的意料对方不但和他打招呼,还和他寒暄一番。这就是我的顾大局、识大体的同学,同学之间没有原则性的隔阂,存在分歧是正常的,这是因为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,理解和分析问题有差异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。事例之三,有次坐公交车回家伺候老娘,饭后来到李孝中的收蒜点,我与李孝中不是一个村,我们两个村隔着一条南北马路。(接下页) (接上页)当时在场的人员有认识的比我们高一年级的王绪江,另外还有一位正在侃侃而谈的人不认识。后来通过攀谈这个不认识的人自我介绍得知,他是我的同村同学的丈夫,他说我们曾经同乘坐一辆公交车,他说当时在车上他爱人悄悄对他说我是她的同学,她发现了我但是没跟我打招呼。实事求是的讲,当时在车上因疫情大家都戴着口罩,浑身都捂巴的怪严实,当时我是没有发现他们与我同乘。听到他的叙说我认为,她妻子不打招呼自然有她的理由,她既然已经认出了我,尽管我们当时没有打招呼,但是对我(同学)的印记已经深深的扎根在她(他)的脑海里,此事虽然时过境迁但给我的感觉仍然是温暖的。 从上述可见同学不是过客,同学早已融入你我的生活,同学之间的关系尽管有时给人的感觉是剪不断理还乱。但是谁无法否认这个事实,这就是自从我们从有缘相逢、相识、相助演变成了必然的相互牵挂。不管你是说出来,还是不言语,同学一词已经楔入你的脑海里。同学,牵挂你的人是我。黎民 于凤城寓所2020年12月23日星期三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