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月17日,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《关于公布第三批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通知》,莱芜区成功创建为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。
多元化的资源禀赋是启动创建的最美底色
莱芜区地处齐鲁腹地、山东省地理几何中心,区域面积1739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97万,拥有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、18家A级旅游景区,已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国家卫生城市。全区山、水、湖、谷相映成趣,人、文、风、物相得益彰,是全域旅游理想地。这里山水秀美,“五山两水一湖一池”的生态禀赋得天独厚,处处皆是景、入眼即美景,可畅享山水养眼、清爽养肺、运动养身之福。这里物产丰富,“三辣一麻”“三黑一花”特色鲜明,是中国生姜之乡、中国花椒之乡,莱芜香肠、雪野鱼头、莱芜羊汤,让人尽享舌尖上的美味。这里人文荟萃,管鲍分金、孔子观礼、长勺之战,千年弦歌不辍、崇鲁礼而尚齐风;5项国家级、24项省级非遗项目,极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品味;齐鲁古长城、莱芜“古八景”、传承革命建设精神文化的省工委旧址等“五馆一址”和代表地方特色标识的钢铁博物馆等“五馆一院”,成为点缀全域旅游的颗颗明珠。
全方位的推进机制是加快创建的最佳保障
莱芜区高度重视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,以全域共建为引领,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,综合打造极具生态和齐鲁特色的高品质文化旅游目的地。
一是全空间规划。立足8大主类、292个旅游资源单体,全区一体、多规合一,高标准编制全域旅游发展等系列规划,构建“双核引领、三带串联、四区共建、五大集群支撑”的全域旅游新格局。
二是全产业链接。把现代旅游纳入全区重点打造的“3+3”产业体系,深入实施“生态立区、实业强区”发展战略,以旅游产业化助力新型工业化、新型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协同共进,助推全区高质量发展。
三是全要素保障。对资源要素系统整合、优化配置,多方筹措资金20亿元,构建“六横七纵一环”交通网络,全面提升景点区间道路、厕所、5G基站等配套,建成全域旅游三级服务网络体系,实现旅游公共服务全域覆盖。
四是全社会参与。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,组建文旅协会等行业组织,明确“任务书、时间表、路线图、绩效单”,形成“党政统筹、部门联动、产业协同、社会参与”的全域旅游创建格局。近年来,全区接待游客、消费总额年均增长13%以上,旅游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。
创新性的示范做法是创建工作的最大亮点
一是突出借力借势。抢抓黄河国家战略、济莱区划调整、济南市“南美”战略机遇,紧扣“省会城市副中心”定位,探索“旅游引领”的区域联动模式,让省会城市经济圈3000多万人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”成为可能。
二是突出头部带动。以省级旅游度假区、国家4A级景区为节点,建设旅游公路串联各景点,打造“廊道牵引”的全域共振模式,加速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,齐长城“一线连五村”文旅综合体列为国家“十四五”文化传承利用重点项目。
三是突出多元融合。以山、水、田园为载体,发挥山水文化、齐鲁文化、红色文化、民俗文化叠合优势,破题“主客共享”的城乡统筹模式,激活深埋人们心底的诗和远方,实现以“景区”带动“乡村”、把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,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。
四是突出数字加持。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即将投入运营,着眼推动“互联网+旅游”深度融合,打造沉浸式旅游、体验式旅游新场景,助力文旅产业持续迭代升级。
下一步,莱芜区将根据省市全域旅游工作安排部署,持续用力、全面提升,努力把全区打造成处处是景、处处可观、处处可赏的整体景区和最美旅游目的地,全力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。
名词解释
1.五山两水一湖一池:东有吉山、西有香山、南有莲花山、北有原山、中有大舟山,汶水西流、汇河蜿蜒,雪野湖山水相映、碧波万顷,莲花山天池是山东省海拔最高的山岭湖泊。
2.三辣一麻:葱、姜、蒜、花椒。
3.三黑一花:黑猪、黑鸡、黑山羊、花脸长毛兔。
4.莱芜古八景:龙潭星现、汶水西流、宫山夕照、仙人遗迹、二洞云连、苍峡雷鸣、矿山呈瑞、棋山柯烂。
5.五馆一址:莱芜战役纪念馆、鲁中抗日纪念馆、山东小三线纪念馆、鲁东抗日战争纪念馆、山东省工委旧址。
6.五馆一院:莱芜钢铁博物馆、城市规划展览馆、科技馆、群艺馆、图书馆和大剧院。
7.双核引领:雪野旅游核心、城区服务核心;三带串联:汶河滨河旅游体验带、北部高山峡谷风光带、南部名山石林风光带;四区共建:康养度假休闲区、历史文化体验区、山地运动体验区、展馆主题研学区;五大集群:雪野湖休闲度假项目群、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群、中心城区项目群、有机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群、莲花山文化旅游项目群。
8.国家4A级景区:房干生态旅游区、莱芜战役纪念馆、香山景区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