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芜论坛-莱芜都市网旗下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用户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查看: 3224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都市话题] 全国第十三、全省第二,莱芜非遗绽放“活力之花”!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22-4-19 11:23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4月18日,2021年“文旅中国·百城百艺”非遗传播活力top100名单公布,莱芜区以6773的成绩位列全国第十三位,全省第二位。

本次活动自4月7日正式启动,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,对国家级非遗项目(1557大类、3610子项)传播活力情况动态监测,对非遗项目、传承人及所在城市等大数据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和量化分析,按照政策保障、队伍情况、非遗活力、媒体关注和舆情反馈五个分析方向,基于客观监测数据,不加任何人工干预,计算出非遗项目与所在城市对应的非遗传播活力值。

近年来,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立足保护、注重传承、着眼创新,线上、线下齐发力,蹚出了一条非遗保护传承新路径。

以挖掘为基础

构建非遗保护新体系

莱芜区文化底蕴深厚,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群星闪烁。项目内容涉及民间文学、音乐、舞蹈、医药、戏剧、杂技、美术、手工艺等诸多领域,呈现量多、面广、价值高、大众性等特点。金家羊汤、雪野鱼头、陈楼糖瓜......不仅是莱芜的地方名片,有些已经成为莱芜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。


▲金家羊汤

▲雪野鱼头汤 || 摄影:王啸

▲陈楼糖瓜 || 摄影:高翔

2021年,莱芜中元节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,莱芜木版年画、燕子石制作技艺、秦老太茶汤制作技艺、莱芜东大传统服饰制作技艺、金家羊汤制作技艺、金凤城红茶制作技艺6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。至此,莱芜区已有莱芜锡雕、孟姜女传说、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、莱芜梆子、中元节习俗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2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150个项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101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国家、省、市、区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。此外,全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2名、省级12名、市级80名、区级6名。

以活动为依托

打造非遗传承新方式

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,离不开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。2019年以来,莱芜区积极向上申报,共争取到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非遗项目扶持资金277.8万元,补助多个非遗项目,支持多名非遗传承人开展保护传承活动。

在文旅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下,校园也成了非遗传承的新阵地。目前,莱芜区多个非遗项目常年和学校合作,传承人走进学校授课,展示制作技艺,借势传统节日,弘扬优秀传统文化。邹家木雕、剪纸、面塑等项目常年与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合作;面塑入选2021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名单,传承人刘杰走进莱芜区莲河学校授课。2021年莱芜区举办庆祝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主题活动,东大传统服饰制作技艺走进校园,与师生一起过端午。省级非遗项目木版年画,市级非遗项目一景鱼拓、于家布艺传承人走进汶源学校授课。积极推荐东大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申报“非遗进校园”典型案例,推荐传承人孟玲申报“非遗进校园”传承人。推荐面塑申报全省“非遗进校园”优秀实践案例。





▲非遗进校园活动

文旅融合发展为非遗赋能。结合季节和热度,非遗项目进展会、进景区、进酒店,或摆摊设点、或互动交流、或技艺展示,有力提升了非遗项目知名度和影响力。2021年,莱芜区文旅局先后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各类展览展会活动20余次,通过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操作、生动讲解,既让市民、游客感受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,又丰富了旅游景区业态,实现了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。



▲非遗项目积极参加各类展演展会

以“云端”为媒介

助力传统项目融入新生活

非遗是以人为核心、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,只有真正走进现代人的生活,非遗才能保持活力。

2021年开始,莱芜区文旅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,积极探索非遗和新媒体的有机结合,让非遗上“云端”,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需求。结合新媒体平台的特点,深耕非遗发布内容,在微博等平台开设“俺莱芜有非遗”等话题,并申请为话题主持人,增强参与性和趣味性,持续发布各类非遗信息。在2022年虎年春节期间,结合文旅部“文化进万家——视频直播家乡年”活动,策划开展了“云赏非遗·莱芜年味”主题活动,用视频、美图、美文将莱芜丰富而有特色的非遗项目呈现在广大网民面前,活动中,大众日报、济南报业、济南电视台、莱芜融媒各大新媒体平台及莱芜文旅新媒体矩阵共计发布非遗视频、图文信息290余条,创造浏览量近50万次,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广阔空间,形成了“非遗齐聚云端,全民互动参与”的热潮。莱芜区文旅局还因本次活动获省文旅厅通报表扬。

下一步的工作中,莱芜区将以此次评比活动为契机,聚焦非遗优势资源,不断加强挖掘保护力度,切实增强开发利用能力,进一步打响莱芜非遗品牌,助力城市形象塑造,推动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让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活”下来、“传”下去、“走”出去。


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4 反对反对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用户

本版积分规则

侵权举报: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,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;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;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

争议投诉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莱芜都市网 鲁ICP备09082194号-1 经营性ICP:鲁B2-20220951号

GMT+8, 2025-4-30 13:37 , Processed in 0.026927 second(s), 29 queries , Memcach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 Licensed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