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芜论坛-莱芜都市网旗下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用户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查看: 1930|回复: 1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【网络同心 文明同行】高家店麻绳:指尖上的乡愁 记忆里的技艺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23-7-27 18:53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    高家店麻绳制作技艺起源于明代初期,距今已有600多年的生产历史。麻绳的制作原料是大麻或苘麻,上世纪80年代之前,高家店村几乎家家户户种麻和纺织麻绳。麻绳在当时主要用于交通运输、各大港口以及建筑业,后逐步被尼龙绳代替。如今,用古老纺车合成麻绳的人工模式也逐步向机械化转变。
    麻绳制作有两大步骤:一是纺织细麻绳,当地人称为“纺经子”,二是合成粗麻绳,老百姓把它叫做“打绳”。
    纺经子所使用的工具叫做“匹车子”,手艺人一只手捏着细麻绳,另一只手用来续麻,一拉一拽牵引着匹车子不停转动,单匹苘麻自动上劲,拧在一起,苘麻就被纺成了细麻绳,也就是“经子”。从匹车子上将纺织好的“经子”缠绕成一个个纺缍形的绳团,当地人称之为“绳缍子”。
    下面就到了最关键的打绳环节。老手艺人用大梃、大爬子、小爬子、栝等原始纺织工具,将两股或两股以上的细麻绳合成较粗的麻绳。简单来说,就是根据所需麻绳长度,将大小不同的两个绳车相对排放,再把提前纺织好的细麻绳拴系在两个绳车的挂钩上。另外,还要在小绳车的前方放置一个会移动的“小爬子”,小爬子的作用是放置合成麻绳的核心装备:“栝”,栝又称麻绳合成槽,不仅可以通过栝的槽沟进行麻绳合成,还可以起到防止上下两层麻绳粘连的作用。将每根细麻绳依次排放在栝的槽沟内。然后两人或三人一组坐在大绳车后面,同时同向旋转摇柄,而另一端的小绳车只需一人反方向旋转即可。这时,栓在大绳车吊挚上的多根细麻绳也随之旋转,来自摇柄上的作用力由细麻绳慢慢传递到小绳车一端。随着细麻绳不断旋转,所承载的拉力也不断增加,长度逐渐缩短,由于大绳车固定,而小绳车不固定,因此,多根细麻绳就会拉着小绳车向大绳车一端缓慢移动。老手艺人在多年的制作过程中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:摇板上劲要适中,上劲过大,单股细麻绳就会断开,上劲过小,细麻绳不“劲道”,合成后的麻绳所承载的拉力和耐韧性较小,会影响麻绳质量,因此,摇板上劲过程要时刻把握上劲的“火候”。在两个绳车共同作用力推动下,细麻绳在栝的槽沟内旋转着开始慢慢合成一股,小爬子在麻绳合成力的推动下,自己开始慢慢向大绳车一端“爬行”,小型移动绳车——“走爬子”也因此而得名。当走爬子最终缓缓爬行到大绳车一端时,多股细麻绳便合成了一根根结实有力的麻绳了。
    从前,车马慢,父辈们经常凌晨一两点钟起床,用手推车推着麻绳,走百八十里的夜路,到大型集市上卖绳。日子虽然清苦,却总让人念念不忘。在上世纪60-80年代,无论农忙农闲,高家店村的大街上几乎看不到闲着的百姓,树荫下、房屋内、院子里······都是纺“经子”的村民。家长里短的闲聊伴随着纺车吱吱呀呀的质朴音色,枯燥的家庭劳作也变得有趣起来。飞速旋转的岁月年轮,就如同这不停转动的纺车,织出了每一位乡村手艺人的最美音符。“经子”纺完,就需要找个宽敞的街头巷尾,将其“打”成一股股结实的麻绳。那个年代,打绳的生意叫副业,家家户户都以此为营生,让村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困难时期。高家店村也成了有名的“绳匠”村,使得村里的百姓比周围村庄更加富裕。如今,麻这种作物早已匿迹于故乡的田野,但昔日村庄那片郁郁葱葱的麻地、人们聚在一起打绳的岁月,却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模糊,高家店村祖辈留下的甘于寂寞、吃苦耐劳、自立自强、拧成一股绳的精神,一直流传至今。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2 反对反对
2#
发表于 2023-7-27 19:29 来自莱芜都市网APP | 只看该作者
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用户

本版积分规则

侵权举报: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,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;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;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

争议投诉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莱芜都市网 鲁ICP备09082194号-1 经营性ICP:鲁B2-20220951号

GMT+8, 2024-6-26 17:30 , Processed in 0.057173 second(s), 3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 Licensed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